-
佛法只是簡單的幾句話——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
-
佛教所謂的解脫只在「看破放下」四個字而已,一個人如果真能夠看破人生、放下塵緣俗慮,那麼當下即是自在無礙的道人了,又何需修行!
-
平時就要學習放下,不要讓無常逼使你不得不放下。
-
勇敢的放下,放下就能開始從零出發。
-
不是放下,就是提起——要有此氣魄,才能節節突破,創造人格的高峰。
-
緊抓不放時,不能再拿天下萬物。「放下!」要有此氣魄。
-
「放下」不是「放棄」;「不執著」不是「不要」。
-
佛法原本無多事,撇開哲學部分不談,「解脫」一事,其實只在「放下」二字而已矣!
吾人若能放下對此身、此名、此利、此權、此結論、此見解、此經驗、此抱負……的執取,「解脫」是現成的。
-
學禪的人,常說要放下一切執著,這是沒錯,不過應留意:一切是包括名聞利養、毀譽稱譏——尤其重要的是要去實踐。
-
人何必活得那麼緊張呢?我時常說「世上最可惜的事,莫過於最寶貴、最珍惜的這個身體終將要腐爛化為塵埃!」連這件事,我們都無可奈何,唯能默默的領受了,試問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、放不下的事呢?
-
人要不斷保護才會繼續生存,不吃飯、不睡覺、不注意交通安全……,人馬上就有生存的危機。但人類即使再怎麼保護自己,一百年後,這現存的五十億人口還是要死光的,爭名奪利最後為的是什麼呢?又爭到什麼呢?
-
人生不必堅持一定六十歲時才可以退休。三十歲覺得無愧乎職責,就毋須在賺更多錢、交更多朋友當中浪費生命;四十歲、五十歲時更是如此。神仙的生活豈遠哉?只要願意放下「中看不中用」的虛名,垂手可得!
-
煩躁與不耐大都起於貪戀世間,當一個人不再貪戀世間時,自然感到清涼愉快。
-
一般人在事情過後,也較易有人生如夢的感覺,但對於未來,就較不會有這種看破。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貪欲的緣故。事情還沒來,總想像多麼地美好,而且很認真,只有在事過之後或是滿足之餘,才明白: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!事物並沒有想像中的好。俗話說,「瘋貪鑽雞籠」(台語),人若不貪,就很清醒,一起貪念的時候就迷亂了。
-
古德云:「不怕活不成,只怕死不了。」意思是說,人類的貪婪渴愛極其深重,剪不斷理還亂;可是卻有人無知於這個事實,對世間尚未死心,就杞人憂天顧慮大死一番後如何展現大機大用和普度眾生的事,但其實只是增長我見我執而已!
-
古德說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,意思是說,由於覺得世間很美好,富貴名利、恩愛情緣一一都掛念不已,所以才會輪迴生死。反之,如果真正看破人生無常、看透世事如棋,那麼經營世俗的凡心自然淡薄,對人世上的一切也不會存有貪戀之心——這時候,學人自然會生起「向滅不退轉的動力」。
-
如果能看透「人生如夢 」,且時常觀察提高警覺,自然容易放下執著,使自己獲得自在。
-
人生如夢,一般人是不容易看破的,但年紀較大的人,或是剛經歷人生巨變的人,則會有較親切的感受,往往在希望破滅時,從而發現:過去的理想、目標與堅持,其實是一場夢。
-
人若能徹底體解人生是一場夢,就不會心隨境轉;心不隨境轉,解脫也就近了。
-
倘若一個人,在人生的經歷中,曾對於人生的幸褔,花好幾十年的時光苦苦追求。最後,這個飽經滄桑的人,忽然有了這樣的感觸︰「啊!人生就好像在水中睡覺,沒有一處溫暖!」他對整個人生發出一種深深的感觸,感到人生無意義、人生無常!當一個人對整個人生做這種全盤性的重新評價時,他對整個人生有了新的視野。
-
瞋一樣東西就多一個苦,少一項攀緣就少一項業。
-
經歷多的人,才會體會世間許多事是沒有結果的,總是不了了之。
-
學佛修行的人,務必明確體認,修定也好、誦讀佛經也好,其目的乃是為了解脫——也就是看破人生放下塵緣俗慮;而未嘗深刻省悟人生的人,他一切為修行所做的努力,頂多只是培養道基甚至只是一場兒戲而已!
-
何不放下心中是非見,品味人生百態!而只是多情多義。
-
放下心中是非見,人生何處非菩提。這樣的人,會普敬一切、尊重一切,因為一一皆是。
-
心裡有太多掛念的事,怎麼會甘心隨彌陀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