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樂的過每一天

2007071115:18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,是一門大學問啊!有人說:「人事」--有人就有事。這句話,形容的一點都不假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因接觸層面漸廣了,就更能體會「人事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,而且需要時時面臨到自我成長的考驗。
  有時,我會很感慨,因為誠心希望朋友能更好而提出意見時,換來的卻是他人的不屑理睬,面對這般情景我內心實在難過,捫心自問:是我太在乎了嗎?太在乎這個曾與我促膝交心的朋友嗎?這段情誼跑出的裂痕,快得讓我不知問題出在哪裡,更不知該如何去彌補使之完好如初。軟言問候,竟懷疑我話中另有含意。哎!這段友誼我已盡力了,現在我學著放下,畢竟面對此種思考模式,實在令我無法招架,所能做的便是一次一次地調整自己的心態,一次一次地自我沈澱及反省。我一直告訴自己:既然學佛了,就不能老是再以學佛前那種計較得失之心來看待事情,而是應該將心念導引至正法的思惟軌道上,再將自己的心念從不善思惟轉向善思惟,如此,解脫路上的菩提花才有可能為自己一朵朵地綻放出智慧的芬芳氣息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的我,時時告訴自己:痛苦或快樂都是過一天,遇到逆境時,要勇敢地去面對挑戰,凡事但求心安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,若不成功,便要學會放下,如此行事,我想便能快樂的過每一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佛陀當時,佛的堂弟提婆達多為了想作新佛,便常常設計想殺害佛陀。然而,佛陀不以為忤,卻說提婆達多是他的善知識,沒有他的刺激,就不可能成就今日的佛道。這使我想起一個故事:有一個住在山洞裡的仙人,他平日所修的是「忍辱」。有一天,有個年輕人在山中迷了路,不小心闖入仙人所住的山洞,仙人一見有人擅自闖進他的洞穴便大喝一聲:「喂!你做什麼跑進來我修行的場所!」年輕人嚇了一跳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洞穴內有人,於是趕緊回答說:「對不起,打擾你了,我在山中迷路,所以才會不小心闖入你的洞穴。對了,請問你在做什麼呢?」仙人回答說:「我正在修忍辱,你沒看到啊!」看完這個故事,或許我們會對故事中的仙人覺得好笑,竟然在山洞內修忍辱,他要對誰修?而真正有境界來考驗他時,他卻很生氣地喝斥來者。然而,很諷刺的,我們就常處於仙人所扮演的位置而毫不自知。解脫路要有所成長必定是在根塵相對當下起修,所以佛陀能夠成就佛道,那是因為他善於把握每個逆境來臨時而起觀作意。相對的,住在山洞內的仙人,他是一輩子都不可能成就忍辱波羅蜜的,因為住在山洞,他有什麼境界成就他的行持呢?或許他應該將修行場所的位置重新選擇一番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翻開古今名人傳記,發現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憑空得來,每個人所遭遇的逆境,就如住在山洞內的仙人的我們所無法想像,我們習慣於處於溫室中;習慣處於一帆風順中,害怕逆境的來臨卻又想成功,幻想成功卻又對未知的未來提不起勇氣而不敢向前邁進。所以說,別笑住在山洞裡的仙人,他的愚昧就如同我們的愚癡。想到此,我似乎要時時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個逆緣,沒有他們,那裡能成就慧命的長養,且「修行」的下手處,其實也就在這個關卡,過得了關,自己這期生命便多加一分;過不了關,生命的睿智便無法從此提升而反是停滯不前。也就是說,對於「逆境」所持有的態度,要當它是「墊腳石」讓我們向上超前一步,或成為「絆腳石」讓我們裹足不敢往前,便存在於個人的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曾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則故事:有個年輕人,他很喜歡學習各種咒語的使用。有一天,他聽說在某個山上有位仙人擁有一種特殊的咒語,年輕人便懷著一顆雀躍的心即刻啟程去拜訪這位仙人。很幸運的,當年輕人遇到仙人並說明來意後,仙人便點頭答應要教他這咒語,但仙人接著又說:「可是你要很有耐心的等,因為這陣子我很忙,沒有空。」經過了幾天的等待,仙人終於把事給忙完了,他告訴連日跟著他的年輕人說:「看你還蠻有耐心的等到現在,我就教你吧。」接著仙人又說:「現在我要教你的咒子,你要答應我會永遠記住它。」年輕人當然點頭允諾,於是仙人了:「無論你在哪裡,都要快樂地生活著,這就是咒子。甚至於身處困境,亦須保持心境的泰然。記住,愉悅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只需努力即可達成。你需為自己製造出喜悅。記住這個咒子。」年輕人聽完後,非常失望,因為他所期望的是特殊、新奇,能幫助他成就的咒子。然而,他並沒有忘記跟仙人的約定,當他後來面臨真正的逆緣時,這咒子在他的生命中發揮了效用,他說:「這咒子的應用,使他的生命無往而不利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 當時正在起煩惱的我,無意中隨手翻到這個故事,看完這則啟示,頓時覺得咒子的力量好像流入我的心坎裡,使我委頓的精神為之一振,事後我自己,不論身處哪裡,我都要快樂地過每一天,學習用開朗的心迎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、事、物。因為就如故事中仙人所說的:「愉悅是自己創造出來的。」那麼,反過來說:痛苦、不悅也是自己造出來的。在生命的過程中,每日、每時所要經歷的人事不知凡幾,它或許令我們鎮日痛苦難耐而討厭對方,亦或令我們整日歡喜異常而喜愛對方,而人就隨著這心的喜惡而變動的情況下不能自我控制,然而,雖然對自己心的無常變易很厭惡而想要跳脫,卻又常常對自己的無法時時掌握而生於無奈,於是在這心的種種變化中,便能深刻的體認到:痛苦或是愉悅都是自己造出來的。但是不可置喙,修行的下手處便在此,成佛的要素也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