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忘初心

2017080911:39

來自Pang Ching Man的貼文

懺雲上人開示
(鄙人按:他是鄙人參學諸師之一)
【遠離戲論】
問:弟子在學校社團中,因為社團同學信仰各派不同,常常互相評論,弟子身為社團幹部,往往不知如何處理信仰宗派不同的問題,因困擾弟子很久,請師父慈悲開示。
答:這就得慇勤、不要厭倦,同時,得想辦法,不要評論。《菜根譚》說:「昔日的我、今朝卻是他,不知今日的我,後來又變成誰?」
人的心理作用就是變化無常。我們現在信淨土、他信禪,過些日子,他信淨土、我們又信禪了。還有其他種種,眾生這個心理就不同。瞭解這個,也就不去執著。
譬如說,密、我也信,都是佛說的,以至於我也放蒙山。大悲咒的音我都矯正,我念梵(文)音,不是國語的音,我盡量照原音念,也研究。可是,我還是以修淨土往生西方要緊。
信佛要緊,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,是學道的通途。」要了生脫死,這目標最重要。不了生脫死,來生再投生,在母胎中十個月再生下來,生下來兩年、三年、四年、五年 …… 拉呀、尿呀,或者病,種種的痛苦,不如了生脫死要緊。
各個宗派不同,研究教理,天臺也罷、唯識也罷,或是禪宗體會也罷,可是還是求生淨土要緊,我感覺是這樣。
各宗也不衝突,都是「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」,都歸作一個,不相衝突。我們瞭解這個,就是竭誠盡敬的,深信切願篤行,篤行還是持佛名號。
至於辯論,我們不辯論,久久,今日的我、就變明日的他,不知今日的他、明天又變誰?哪有些真的?眾生的心理沒有一定,所以不辯論,久久自然融洽。而且比不信佛的⋯⋯我們還都是佛門弟子。
處理信仰宗派不同的問題,都是「歸元無二路」。無論「禪」「教」「律」「密」「淨」,都是歸到自性(鄙人按:本心真性),不生不滅、清淨本然的自性(鄙人按:本心真性),「歸元無二路」。
良因法師按曰:
學佛久了,慢慢會有自己的看法。而伴隨著眾生的執著,因此法門之間的爭執,往往也由之生起。
《遺教經》開示:「汝等比丘,若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,雖復出家猶未得脫。是故比丘,當急捨離亂心戲論。若汝欲得寂滅樂者,唯當善滅戲論之患。」
因此,在一片爭執戲論中,往往也就失去求解脫之心,而落入阿修羅法界了。
為何會如此爭執不休呢?說穿了,也就是因為生死心(鄙人按:了生脫死之心)不切。
藕益大師開示:「欲復本來面目,須破我法二執,欲破我法二執,先懲流俗知見。」 
與人爭勝,是世間流俗的習氣。 
在學佛前有這樣的習氣,帶到佛門中,因此表面上是在弘揚、維護法門,實際上只是我法二執,流俗知見罷了。
就像佛經中的譬喻,一群牛要被趕去屠宰場,不知死之將至,因為擁擠,仍然互相用角牴觸,凡夫眾生也是一樣,不知死無常的逼迫,而造此無意義之事。
但是從歷史上,我們也看到古代很多高僧大德,為了弘護正法,因此與外道、他宗做種種辯論,這又是為何呢?
與凡夫眾生不同之處,不僅是說法的內容,更重要的是辯論的動機,真正是為了慈悲利益眾生,故不得不辯論,同時並能以智慧觀機逗教,隨著不同的眾生,所開示的善巧也的不同,因此,內心本質與說法內容上,都是如同虛空般的開闊,不是為了顯我能,更不是為了壯大我宗派的聲勢而辯論的。
不管何時何地,要常常回憶當初學佛的那念心,是為了求解脫,而非其餘。
如藕益大師開示:「若真為生死持戒,持戒亦必悟道…真為生死聽經,聽經亦必悟道,專修一法亦悟道,互相助成亦悟道,以因地真正故也。」 
讀聖賢書,所為何事? 願與大家共勉,不忘初心!



  •    (悄悄話) 1F
  • <悄悄話留言,不公開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