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喜心過生活

2008092811:07

 

每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,痛苦、失敗、成功跟快樂,其實都是很類似的,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活得精彩,有的人活得開心,有的人卻活得痛苦跟煩惱,主要是因為心的態度。

鍛鍊「心的態度」

心有沒有經過鍛鍊是很重要的,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過得很開心,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要不斷有「超越的心」,不斷的去超越原來的自我。人有動物的習氣,一開始人追求的就是物質、世俗的享受,這種追求物質跟世俗的享受,並沒有什麼錯誤,因為凡是人就會不斷的追求,但是到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發現,這些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,這個時候你就會進入第二個層次,這第二個層次就是進入文明跟文化的追求,但是有最好的文明跟藝術的修養,也不能對抗人生真正的痛苦。

人生真正的痛苦是什麼?依佛教的說法,就是有八種痛苦: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煩惱熾盛、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活著的本身是一種痛苦,老化是一種痛苦,生病是一種痛苦,死亡是一種痛苦,接下來是相愛的人一定會別離,然後討厭的人偏偏碰在一起,這個叫怨憎會;所求不得,你要求的都求不到;雖然天下並沒有什麼事情,可是煩惱就像火一樣燃燒著我們的心,這個叫「煩惱熾盛」,這種痛苦,是即使具有文明跟藝術修養的人都不能克服的,於是這些人就會走向人生的第三個層次「靈性的層次」、「宗教的層次」、「精神的層次」。

佛經的一段故事說,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跟弟子講課,他拿了一個裡面裝滿了水的撥,他把一個石頭丟進這個缽裡面,裡的水就滿出來了。他問弟子:我們生命裡面所碰到的煩惱跟困境,就像這個石頭一樣,丟在缽裡水一定會滿出來,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水不滿出來。弟子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,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說,最好的方法就是換一個更大的容器。如果這個缽更大,同樣的一個石頭丟進去,水就不會滿出來;如果你造了一艘很大的船,那不管多少石頭你都載得動,不但可以載自己的石頭,還可以載別人的石頭,安然的航向彼岸。

所以佛教思想裡面,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「彼岸的思想」,航到對岸的思想,就是航向一個更高的生命靈性的境界。如果你造的船夠大,就可以包容生命裡的負面的情境。

第二個方法是「承擔的心」,就是活在眼前的心。很多人覺得禪宗好像很深奧,其實禪宗並沒有那麼深奧,禪左邊是表示的示,右邊是單純的單,所以單純的心就是禪,如果心混亂了,即使在佛堂裡也不能單純。怎麼樣的人可以有單純的心?就是活在眼前的一刻,所以禪宗有很多的語言,活在當下、看腳下、活在眼前、大活現前,這些都是說活在眼前的這一刻。

每一個人都會講「當下」,但是不知道當下是什麼東西,當下是佛經裡最小的時間單位,一小時有六十分鐘,一分鐘有六十秒,一秒鐘有六十個剎那,一個剎那有六十個當下,所以一秒鐘有三千六百個當下。如果可以安注在那個非常小的時間單位,就可以每一刻都活得很飽滿,很有力量。

禪宗有一個祖師,徒弟問他說:師父,請問你都怎麼樣修行?他說,我吃飯的時候吃飯,睡覺的時候睡覺。弟子說,一般人不也是一樣嗎?有什麼不同?師父說,一般人吃飯的時候百般需索,睡覺的時候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。所以活在當下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,就是吃飯的時候專心的吃飯,睡覺的時候專心的睡覺,喝茶的時候專心的喝茶。融入了那個當下,使你可以承擔,每一刻都要盡量快樂活在眼前這一刻,盡你的心一切就已經完美了,因為人生絕對不會完美。

轉化與融合

第三個方法叫作「轉化」,轉就是充滿著彈性的生命。轉是多麼重要,我剛剛一開始就講到生命,如果把人生攤開來,大部分人有一半的生命是負面的情緒,另外的一半叫作正面的情緒,什麼樣的人可以活得更開心呢?就是不斷把負面的情緒轉化成正面的情緒,每次在悲傷、痛苦的時候,很快的結束它或者減短它,然後增長快樂、幸福。

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上有五種毒,這個叫作人間的五毒,什麼叫作五毒呢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貪就是貪心,瞋就是瞋恨,慢就是傲慢,癡就是愚癡,第五個叫作懷疑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是人間的五毒。那麼菩薩跟佛之所以不同,跟一般人不同在那兒?我們把這個佛字寫出來,就會發現佛這個字很有意思,左邊是人,右邊「弗」意思為「不是」,所以佛這個字簡單的翻成白話就是「不是人」,不是人就是佛,為什麼?因為他轉化了人共通的負面的習性,就是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翻轉成悲、智、行、願、力,悲是慈悲,智是智慧,行是實踐、力行,願是願望,力是力量,那中間的過程非常關鍵的東西叫作覺;察覺到人間的五毒,願意把它翻轉成悲、智、行、願、力,這種察覺是菩薩跟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,不斷的轉化使正面的情緒增加,如果你今天很生氣,不要把氣放到明天,今天氣完就算了,明天就得到轉化,常想想那一兩件開心的事情,你的人生負擔就減輕了。

第四個方法叫作「合」,起承轉合,合就是融入,融入這個世界,我覺得中國的哲學非常好,一開始人跟這個世界是對立的,慢慢的人跟這個世界和諧了,最後進入了天人合一的狀態,天跟人合在一起,這是多麼高的境界。人跟人可以相處就已經很好,所以一個人會快樂,必須要有很好的人際關係,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得了憂鬱症,那是因為他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好的人際關係。

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的咒是祈求內心的蓮花開放,蓮花具有五種德性,第一個是出污泥而不染、清淨,第二個蓮花的花瓣很細膩,叫作細膩,第三個蓮花的梗是沒有骨頭的,所以非常的柔軟,第四個雖然沒有骨頭但是風吹不斷,所以蓮花是非常堅強的,第五個叫作芳香,蓮花仔細的品嚐有很深的芳香,所以這個叫作蓮花的五德,這五種德性如果具備,就跟菩薩的心一樣。

智慧以發光

當我們可以有超越的心、承擔的心、轉化的心、融入的心,跟這個世界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狀態的時候,我們的歡喜心就會慢慢的形成,自然的我們的生活就很容易處在一個清淨的、柔軟的、平常的狀態,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到它的智慧。很多人都問說智慧有什麼重要,或者智慧跟知識有什麼不同,智慧的「智」是知識的知下面有一個「日」太陽,所以智慧跟知識最大的不同,就是自己可以發光的知識叫作智慧,要自己能夠發光,自己有一個太陽;自己會發光,就是可以在每一個生活裡看到生活的美好、優雅,跟生活裡面的那種體會。

在佛教,智慧裡面有四個非常重要的特質,第一個叫作「妙觀察智」,就是你對這個世界有一個微妙的觀察,你可以看到很多別人沒有看到的事情,把它記錄下來,這就是智慧的第一個特質;所以,跟這個世界合一,就會有智慧,第一個特質「妙觀察智」產生了。

第二個叫作「平等性智」,是對這個世界有平等的心。譬如說根據科學家的研究,鑽石跟木炭它的本質是一樣的,可是為什麼鑽石那麼有價值,木炭卻那麼沒有價值呢?那是因為鑽石大家都覺得稀有。當大家都覺得不是名牌就沒有價值,那些真正的有價值的好的事物往往就被忽略。當以一個平等的心來觀察世界,你跟這個世界就合一了,即使是吃著最簡單、最平凡的食物,你都可以感受到裡面的美,這個美是來自你的內心。

第三個叫作「成所作智」,就是有智慧的人作什麼事都很容易成功,像興建鑑真圖書館的星雲大師,他想要作什麼事都會成功,那就是因為他有智慧。而鑑真大師,為什麼他可以作出這麼偉大的事業,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

第四個叫作「大圓鏡智」,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講,他的心就像一個很圓的很大的鏡子一樣,照耀這個世界,因為可以照出事物的真相,所以可以跟這個世界融合為一。

具備這四種智慧的人,就可以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,慧上面是樹、草下面是心,心裡不斷保持著青翠,保持著生機,保持著活潑的力量,這樣就叫作「慧」,這種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

我覺得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,就是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我碰到了佛教,當我進入佛教的世界以後,就好像走進一個人生的祕密花園,整個世界豁然開朗,使我對人生有完全不同的體會,這種體會是在世俗之間,進入了一個超脫的狀態,在混濁的世間,你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。所以佛跟菩薩並不存在另外的空間或者另外的世界,而是以人作為基礎,是自己不斷的覺悟,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最後達到澈底的覺悟。

生命的營養

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問我:第一,現代的詩歌怎麼樣向古典的詩歌吸取營養?第二,佛經很枯燥我們要怎麼樣來讀?我剛開始讀佛經的時候,想法也跟這個同學一樣,感覺佛經很枯燥,但是如果讀懂了、讀通了,它是非常美的經典,譬如說,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讀了就很感動,一切世間有為的法就像露水、像電光,如夢幻泡影,如夢、如幻、如泡影,應該作這樣的觀照,這個是多麼動人的語言。

佛經裡面有很多的語言都是非常好,特別是禪宗的法師他們寫的詩歌都非常好,世界光如水月,身心皎若琉璃,這個多美啊!這個世界你看起來就像水月那麼美,那是因為你的身心透明像琉璃一樣來反照這個世界。所以如果可以進入佛經的美,就不會覺得枯燥,譬如讀《心經》,如果反覆的讀誦就會很感動,慢慢的就可以體會。現代詩歌怎麼樣跟古典的詩歌吸取營養?為什麼了不起的詩人,寫詩寫到一個境界以後,他們會進入宗教的境界,就好像最了不起的歐陽修、蘇東坡,他們的語言、詩歌裡面都有非常深刻的佛教的思惟,讀了特別能夠感動人心,那是因他進入了宗教的境界。禪宗了不起的禪師,當他開悟的時候他都會寫出非常動人的詩歌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讀了以後覺得春夏秋冬都很美,那是因為他開悟了,所以他進入了詩歌的境界。所以詩跟禪是合在一起,詩人的心跟佛的心、菩薩的心是相應的,當更高的境界就會發現,現代詩、古典詩、禪詩,或者一般的詩,它們最高的境界都是相通。當有這樣體會的時候,要拿到它的營養就很簡單,馬上就可以變成你生命的營養。

主講人:林清玄....引用來源:人間福報